分站>>
汽车时代网

汽车智驾技术投入巨资研发,为何至今未能取得突破?

2024-09-09 08:10:57

动辄投入上百亿研发,研发团队动辄上千人。

轰轰烈烈的搞着汽车的智能驾驶,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车企敢于在本土市场推出符合或超过L3级标准的智能汽车!看起来多多少少有些难以理解。甚至有些荒诞,荒诞到让一些汽车爱好者对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初衷产生了质疑,甚至有汽车爱好者问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在“洗”些什么。

相信绝对不是这样。

但是也相信私家车的智能驾驶几乎没有普及应用的可能性,一定想要达到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的程度,那也只有营运车辆可以做到。比如出租车、网约车和客货车,因为这些车可以有醒目的标识。

真正的难点

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难点不是算法、模型或者传感器,大多数汽车爱好者都认为达不到高标准智能驾驶的原因是算力不够强或诸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的不稳定与不确定。

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难点,真正的难点在于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

用两个字对难点进行概括则是“交互”。

通俗来说就是智能驾驶汽车无法实现与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的交互,其能够做到的仅限于侦测、发现与做出程式化的判断。而只有交互才能确认这些交通元素的意图,可是交互是近乎于玄学的存在。

在人工驾驶汽车的时候遇到行人、非机动车或者摩托车的时候,老司机只需要通过行人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即可大致判断行人的意图;或者在四目相对的时候,一个在其他场景中可能没有任何含义的眼神也能告诉司机行人想要做什么。面对非机动车或摩托车的时候,摩托车一个扭头观察的动作足以告诉汽车司机摩托车的意图,司机或减速必然或变道避让;甚至于摩托车只需要有一个细微的倾角,作为有经验的司机也能判断出摩托车要变道的意图。

可是这些都不是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进行判断的。

不论是摄像头还是激光雷达,其能够侦测到的无非是“有或没有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假设智能驾驶汽车和摩托车并行,公路无车道线,智能汽车只能发现旁边的摩托车,可是却完全无法依旧非程式化操作去决定下一步的驾驶行为——摄像头也理解不了大量的非标准驾驶行为和非语言沟通的动作、眼神、表情与声音。

而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长久以来与汽车的交互往往是基于这些非语言的沟通,所以只有智慧而没有情感的智能汽车永远也做不到与这些交通元素和谐的共享车道。

反之,想要让私家车实现高度或完全的自动驾驶,那就只有让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道而行且不会交汇,至少不会在正常路段交汇。可是非机动车和行人还勉强能做到,摩托车是做不到的,因为不会有摩托车专用道,然而也不能一味地禁摩。

为何说营运车辆可以做到呢?

相信看到这里已经能得出答案了。

原因是私家车没有明显标识,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无法及时判断该车是人工驾驶还是自动驾驶。而营运车辆完全能够以明显的车身标示说明车辆是在自动驾驶,这些车身标示相当于警示标识,在对于智能驾驶普遍不信任的阶段里,不论是行人、非机动车还是摩托车都会与之刻意保持足够大的安全车距。

也就是说营运车实现自动驾驶也不是因其具备解决方案,基础只是其他交通元素的包容,当然与其说是包容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智能驾驶技术就是这样,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基础是全面共享化,而实现全面共享化的基础是从出行市场切入,依托电动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而逐渐改变产业结构。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目标,或许需要十年,或许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

【版权声明】汽车时代网提醒您: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汽车智驾技术投入巨资研发,为何至今未能取得突破?】信息时,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处理。
相关资讯
动辄投入上百亿研发,研发团队动辄上千人。轰轰烈烈的搞着汽车的智能驾驶,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车企敢于在本土市场推出符合或超... 查看全文》
来源:汽车时代网
2024-09-09 08:10:57